拓诊首页>卫生资讯> 医学会 > 胡盛寿:“大数据”时代下,心血管病防控之路如何走?

胡盛寿:“大数据”时代下,心血管病防控之路如何走?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发表于:2017-11-24 14:23   1823 次阅读 

胡盛寿:“大数据”时代下,心血管病防控之路如何走?_拓诊卫生资讯

8月11日上午10时,由中华医学会、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办的中国心脏大会2017暨第二届中国血管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顾东风教授担任大会主持人,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郭伟华发表致辞。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胡盛寿院士以“大数据时代下的心血管病防控”为题作了报告。

现有医学模式存在局限性

胡盛寿院士指出,大数据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从本质上讲,大数据是一种体现大千世界各种表象、因素间存在必然联系的哲学思想。大数据发展的核心动力是人类测量、记录和分析世界的渴望。医学大数据时代不仅是信息大爆炸、计算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也是对现今医疗模式审视后的必然结果。

在过去,以疾病类型为中心的医疗模式救治了无数患者,但同时也存在诸如对生活方式干预性低、过度医疗、疗效不佳、药物不良反应大等问题,导致了患者主动性不佳、医疗资源浪费、医患矛盾加剧等现象的产生。

胡盛寿分析认为,这些现象和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在医学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或认识不到位导致的,而以大数据理念来看现代医学则能清晰地发现现有医学模式的局限性。既往医学研究多以随机小样本来替代庞大的群体,研究更聚焦于疾病的某一环节而非整体,注重疾病间的直接因果关系,淡化了它们之间的关联。而大数据侧重于分析全部数据,而非少量的样本,强调接受和承认数据的繁杂,从而挖掘深处的真知,不苛意寻求“完美”的直接因果关系,而在意事件之间的关联。

利用大数据实现对疾病认识的闭环

“我们对疾病信息的处理应该从碎片化向集成化、系统化发展”,胡盛寿表示。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是遗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对心血管病的发生机制研究、诊断和治疗需要系统化的信息集成。他说,一直以来,我们关注的是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忽略了基因组信息、环境危险因素以及对疾病主要监测目标的持续动态监测。

“当前我们对心血管病发生、发展的认识非常局限和肤浅,海量的未被发掘和利用的数据,可能对我们的健康影响深远,而这些数据在目前的医疗系统之外”,胡盛寿强调。

胡盛寿指出,传统疾病分型系统只关注疾病在某一阶段或某一方面的特征,过于片段化和碎片化。目前我们要做的工作是基于“大数据”更新疾病分类系统,将遗传、环境等基本因素进行汇集。

“我们要利用大数据实现对疾病认识的‘个体-全体-个体’的闭环”,胡盛寿指出,“当前我们对疾病从群体到个体的认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导致对标准治疗认识存在误区,因为没有标准的患者。我们只关注了治疗手段本身,而忽略了其他的重要信息,比如治疗手段作用于哪个靶点,应用了哪种药物,这个患者的饮食如何等,而这些因素决定了疗效的差异。”

此外,我们要想做到将疾病诊治的关口从确诊疾病前移至对疾病的预警、预测,就需要基于大数据的积累。通过基因测序、智能终端s监测获取信息,识别有不健康行为风险的子人群,运用“大数据”分析患者的环境背景和生活方式喜好,制定个性化干预策略,并实时反馈调整。

大数据时代下重塑医学人的格局和气度

胡盛寿认为,大数据时代下,医学人应重塑自己的格局和气度,包括谦卑的心态、积极地参与和有效地回馈。谦卑的心态指,除了上帝,任何人都要用数据说话。而积极地参与是因为大数据的“大”是靠工程师来完成,但更关键的“全”则靠医生来实现。

医生应在充分利用大数据的前提下,让大数据为人类服务,改变对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思路,改变对医疗行为和医疗质量的评价体系,改变对疾病的防控模式,真正实现大数据的价值。

返回拓诊卫生资讯频道>>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 暂无评论,快抢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