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诊首页>卫生资讯> 中医 > 中医保健 > 心肌病的中医治疗

心肌病的中医治疗

来源:中医中药网     发表于:2020-05-07 10:34   1515 次阅读 

seo标题图片来源:pixabay

心肌病(DDM)是一组由于心脏下部分腔室(即心室)的结构改变和心肌壁功能受损所导致心脏功能进行性障碍的病变。

症状体征

DCM的首发症状通常是活动后气促以及易于疲乏等,这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心衰)所致,当心肌病是由感染引起时,患者的首发症状可以是突然发热和类流感样症状,不管是何种病因,患者的心率增快,同时伴有血压下降或正常,在大腿和腹部有液体潴留以及肺中液体淤积,由于增大的心脏引起心脏瓣膜开闭功能障碍,故常导致心脏内(二尖瓣和三尖瓣)存在一定量的血液回流,在此种情况下,借助于听诊器常能闻及心脏杂音,心肌损伤和心肌的紧张或伸展常可导致心律失常(过快或过慢)。

该病的诊断主要靠症状和体检,在心电图上有时也可表现出特征性的异常,超声心动图和磁共振可用来证实该病的诊断,如仍不能确诊,可进行心导管检查,在导管检查中还可进行心内膜心肌活检,以获得确实的诊断和明确病因。

治疗方法

大约70%左右的DCM患者,在出现症状后5年内死亡;当其心肌壁变薄和心肌功能减退后,预后将进一步恶化。心律失常的存在使预后更严重。总的看来,男性患者存活时间只有女性患者的一半,而黑人患者的存活时间也只有白人的一半。大约50%的患者死亡是突然发生,推测是由于严重的心律失常所致。

治疗特殊病因如酗酒和感染等可以延长生命。如酗酒是心肌病的病因,则病人应戒酒;如果患者的心肌病是由感染所致则应使用抗生素。

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可以导致心绞痛(由心脏病引起的一种胸痛)发作。可用硝酸盐类制剂、β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治疗。后两种药物能降低心脏的收缩力。充分的休息和睡眠以及避免紧张等可以减少心脏耗氧。

肿大心脏的心肌壁上可以形成血栓,故常用抗凝剂来预防血栓形成。由于大多数控制心律失常的药物都不同程度地有抑制心肌收缩力的副作用,因而常建议从小剂量开始使用,视疗效再谨慎地增加剂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常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一般同时使用一定的利尿剂。然而,除非有特别的病因可寻,否则DCM患者心力衰竭的预后并不理想。正是由于这种不良的预后,现今进行的心脏移植手术多是针对DCM的。

病理病因

心肌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它不包括病因明确的或继发于全身疾病的特异性心肌病,心肌病可分为三种:扩张型性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限制性心肌病,其中以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较为常见,心肌病的发病原因至今未明。

(1) 扩张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可能和某些因素病毒,细菌药物中毒代谢异常所致的心肌损伤有关,其中病毒性心肌炎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原因。

(2) 肥厚性心肌病可能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约1/3的有明显家庭史,儿茶酚胺代谢异常,高血压,高强度运动为其仲发因素。

(3)限制型心肌病:以心内膜心肌纤维化,心肌僵硬及心室舒张充盈受阻为特征,起病缓慢,早期可有发热,乏力,头晕,气急等症状,晚期出现全心衰竭,心房颤动也较常见,部分合并内脏栓塞。

疾病诊断

在本病的诊断中,应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1)风湿性心脏病

心肌病亦可有二尖瓣或三尖瓣区收缩期杂音,但一般不伴舒张期杂音,且在心力衰竭时较响,心力衰竭控制后减轻或消失,风湿性心脏病则与此相反,心肌病时常有多心腔同时扩大,不如风湿性心脏病以左房,左室或右室为主,超声检查有助于区别。

(2)心包积液

心肌病时心脏扩大,心搏减弱,须与心包积液区别,心肌病时心尖搏动向左下方移位,与心浊音界的左外缘相符,心包积液时心尖搏动常不明显或处于心浊音界左外缘之内侧,二尖瓣或三尖瓣区收缩期杂音,心电图上心室肥大,异常Q波,各种复杂的心律失常,均指示心肌病,超声检查不难将二者区别,心包内多量液体平段或暗区说明心包积液,心脏扩大则为心肌病,必须注意到心肌病时也可有少量心包积液,但既不足以引起心脏压塞,也不致于影响心脏的体征与心脏功能,仅是超声的发现,收缩时间间期在心肌病时明显异常,心包病则正常。

(3)高血压性心脏病

心肌病可有暂时性高血压,但舒张压多不超过14.67kPa(110mmHg),且出现于急性心力衰竭时,心力衰竭好转后血压下降,与高血压性心脏病不同,眼底,尿常规,肾功能正常。

(4)冠心病

中年以上患者,若有心脏扩大,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而无其他原因者必须考虑冠心病和心肌病,有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等易患因素,室壁活动呈节段性异常者有利于诊断冠心病,近年来,对冠状动脉病变引起心脏长期广泛缺血而纤维化,发展为心功能不全的情况称之为“缺血性心肌病”,若过去无心绞痛或心肌梗塞,与心肌病颇难区别,再则心肌病亦可有病理性Q波及心绞痛,此时鉴别须靠冠状动脉造影。

(5)先天性心脏病

多数具有明显的体征,不难区别,三尖瓣下移畸形有三尖瓣区杂音,并可有奔马律,心搏减弱,右心扩大与衰竭,须与心肌病区别,但此病症状出现于早年,左心室不大,紫绀较著,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明确诊断。

(6)继发性心肌病

全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血色病,淀粉样变性,糖原累积症,神经肌肉疾病等都有其原发病的表现可资区别,较重要的是与心肌炎的区分,急性心肌炎常发生于病毒感染的当时或不久以后,区别不十分困难,慢性心肌炎若无明确的急性心肌炎史则与心肌病难分,实际上不少扩张型心肌病是从心肌炎发展而来,即所谓“心肌炎后心肌病”。

近年来在临床上开展心内膜心肌活组织检查,由带活组织钳的心导管取得标本,进行病理与病毒检查,可以发现有否心肌炎症的证据,但目前对病理组织学的诊断标准和去除伪迹方面还有些问题待解决。

检查方法

(1)心电图检查

扩张型心肌病:心电图检查以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为主,少数出现病理性Q波。

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常示左室肥厚及ST-T改变,部分出现Q波,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亦较常见。

限制型心肌病:心电图示低电压,心房和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ST-T改变和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

(2)体格检查

肥厚型心肌病:体检心界可向左扩大,心前区可闻及收缩中,晚期喷射性杂音,第二心音常分裂。

限制型心肌病:查体心脏搏动弱,心音纯,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可闻舒张期奔马律及心律不齐。

(3)超声心动图检查

扩张型心肌病:示心脏各腔室扩大,室间隔,左室后壁运动减弱,射血分数降低,左右心室流出道扩大。

肥厚型心肌病:超声心动图对本病诊断价值很大,表现为室间隔和左心室壁肥厚,二者厚度之比多大于正常的1.3:1,临床表现,结合超声心动图和心室造影检查常可确诊。

限制型心肌病: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心腔狭小,心尖部闭塞,心内膜增厚和心室舒张功能严重受损。

(4)其它:

心室造影检查可看到肥厚型心肌病示的心室腔缩小,肥厚的心肌凸入心室腔内,在扩张型心肌病的检查中,X线可看出心脏轻度扩大,部分可见心内膜钙化阴影。

并发症

心肌病常见的并发症有心律失常,心衰,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及猝死:

(1)感染性心内膜炎和猝死多发生于有心肌肥厚者;

(2)栓塞多发生于心肌纤维化及收缩力下降,合并心房颤动,久卧不动或用利尿药的患者中。

(3)猝死是常见的致命性并发症。

相关疾病

病毒性心肌炎 白喉性心肌炎 淀粉样变心肌病 高血压性心肌病 结节病性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

心肌病的辨证施治分型

1)心气虚弱症状:胸闷或痛,心悸气急,动则加剧,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质淡胖黯红,苔白,脉细结代。本型见于心肌病早期。

证候分析:心主血脉,心气不足,不能鼓动血液正常运行,心脉瘀阻测胸闷或痛;心失所养,则心悸气急,动则加剧;气虚日久,累及心阳,耗伤心血,血行迟缓,则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质淡胖黯红,苔白,脉细结代,均为心气不足,瘀血内阻之征。

心气虚弱治则:补益心气,活血通脉。

补气活血汤:党参30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山药30克,黄精15克,黄芪30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赤芍12克,熟地20克,泽兰12克,甘松12克,桃仁12克,红花12克,甘草6克,水煎服。参茯丸、活血丸口服。

2)气阴两虚症状: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动则尤剧,心悸怔忡,眠少多梦,口干少饮,或伴眩晕耳呜。舌黯红,苔薄或红光无苔,脉细涩或细数。本型见于心肌病的相对稳定期。

证候分析:气阴两亏,心气不足,鼓脉无力,心血瘀阻测胸闷气短;血行迟缓,则神疲乏力;动则耗气,故尤感症情加剧;卜阴衰少,神失潜藏,则小心悸怔忡;虚人扰神,则眠少多梦;阴虚血瘀,则口干少饮;肝肾精亏,清窍失充测眩晕耳鸣;舌黯红,苔薄或红光无苔,脉细涩,均为气阴两虚,心脉瘀滞之征;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征。

气阴两虚治则:益气滋阴,活血养心。

益气滋阴汤:黄芪30克,党参30克,白术12克,山药30克,百合12克,沙参12克,麦冬12克,元参12克,当归12克,川芎15克,赤芍12克,熟地20克,泽兰12克,远志12克,枣仁20克,石菖蒲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补气丸、珍珠丸口服。

3)气阳两虚症状:胸闷憋气,或有胸痛,心悸气喘,不能平卧,夜晚加剧,胸腹胀满,纳谷不下,小便短少,腿足浮肿,畏寒肢冷,面色晦滞,口唇青紫。舌淡胖而紫,苔白滑,脉沉细结代。本型见于心肌病心衰严重期。

证候分析:心肺气虚,胸阳不振,心血失运,心脉痹阻,故见胸闷憋气,或胸痛,面色晦滞,口唇青紫;心肾阳虚,气化失司,水饮内停,上凌心肺测心悸气喘,不能平卧,夜晚阳微,故气喘加剧;水饮中阻,脾虚失健,则胸腹胀满,纳谷不下;水饮滞下,则小便短少,腿足浮肿;阳气衰微,失于温煦测畏寒肢冷;舌淡胖而紫,苔白滑,脉沉细结代,均为气阳两虚,血瘀饮停之征。

气阳两虚治则:益气温阳,化瘀利水。

温阳化瘀汤:人参10克,附子10克,姜黄12克,干姜12克,吴茱萸10克,小茴香10克,黄芪50克,灵芝12克,山药30克,补骨脂12克,茺蔚子12克,沙苑子12克,桃仁12克,红花12克,蒲黄10克,冬瓜皮12克,大腹皮12克,桑皮12克,葶苈子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芪苈丸、蛰虫丸口服。(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教授 曹元成)


返回拓诊卫生资讯频道>>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 暂无评论,快抢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