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诊首页>卫生资讯> 中医 > 针刺加贴代温灸膏治疗面瘫80例

针刺加贴代温灸膏治疗面瘫80例

来源:中医中药网     发表于:2020-07-21 10:28   1380 次阅读 

针刺加贴代温灸膏治疗面瘫80例_拓诊卫生资讯.jpg

(图片来源:pixabay)

面瘫,又称“卒口僻”等,是临床常见病之一。患者多在疲惫、情绪低落,感受寒凉等情况下突发面部肌肉失用,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面部经气不足,络脉空虚,风寒之邪趁虚而入。其起病之急与“风”性相关。气血失和、筋脉失养缘于“寒主收引”,因此在治疗此病时,笔者采用针刺加贴代温灸膏之法,以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收到较好效果。

一般资料:80例患者均来自近年来门诊及住院部会诊病人。其中男性48 例,女性32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11岁;病程最长半年,最短1天;1周以内最多,占2/3以上,单侧面瘫78例,双侧同时患病2例,发病2次以上者6例,因带状疱疹引起的有3例。所有患者均口服西药。

诊断标准:单侧或双侧表情肌瘫痪, 皱眉、鼓腮、闭眼、吹哨、噘嘴、耸鼻等动作不能完成;大多可伴发耳后痛, 个体可伴有味觉减退, 听觉过敏, 流泪或目干涩, 外耳道疱疹;乳突多有压痛;时间久者尚可有面部肌肉痿缩、痉挛等。

治疗方法

取完骨、下关、合谷为主穴,每次均选用。配穴则取面部之攒竹、阳白、丝竹空、四白、地仓、颊车、迎香等,每次选3~4处,以1寸毫针针之,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正气虚者加足三里;有情绪不佳,肝气不疏者,加刺太冲;肝胆湿热者,加刺外关、足临泣,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

夜间贴敷代温灸膏于乳突、阳白、下关、迎香、地仓等处。此膏含肉桂、附子等温经通络之药物成分,具有祛风散寒之功,贴敷时间以患者耐受为度,最长不超过8小时。

日间多利用患侧咀嚼口香糖,以运动患侧肌肉。

疗效观察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完全消失,表情肌运动恢复正常,双侧运动对称;

显效:症状消失,外观如常,面部运动时(说、笑)出现轻度不对称;

好转:症状和体征改善,表情肌活动部分恢复;

无效:症状体征无任何改善者。

治疗结果 以2个疗程为期, 80例患者

痊愈:58例,其中28人经治1疗程而愈,治愈率为72.50%;

显效:16人,占20.00%;

好转:5人,占6.25%;

无效:1人,占1.25%。总有效率为98.75%。

体会

针对本病发病特点, 以毫针刺之通行经气,以代温灸膏敷贴可温经散寒。《灵枢·经筋》中云: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 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其法用马脂、白酒、桂末、桑钩、炭火、美酒等, 意在温通经脉,活血舒筋。代温灸膏贴敷后, 局部可有热、辣之感,初期患者耐受时间长,随病情减轻,耐受时间缩短, 但最少亦可贴1~2小时(有皮肤过敏者不计入内)。这样凭借其极强渗透力及较长的作用时间,其“灸”的作用可深且广地到达针所不及之处,使气血运行得以改善、缓解, 解除面颊拘急。

利用此膏夜间敷贴可不影响美观, 不损伤皮肤,又起到与温灸同样的作用。

面瘫为面神经干性损伤,行程上位置越高的部分受损, 伴发症状越多,影响器官也越多,恢复所需时间亦长。西医以肌电动作电位M波的正常存留比例预知恢复情况,而从临床观察,凡“不盛不虚”者,肌肉弹性正常, 针下无滞涩感,亦无松陷感者,预后良好;相反,邪气盛者,面部板滞,针下滞涩,或正气虚者,肌肉痿弱无力,针下不劲,糟软,则预后皆可能留有后遗症,需较长时日恢复。

病程短者易治,反者难治,无效1 例即为一个65岁老妪,患病3个月后方来治疗者,面肌痿缩,伴有痉挛,无丝毫起色。久病必虚,凡经2~3个疗程治疗后不能痊愈者,其病侧肌肉均有不同程度的弹性降低、痿软,令其服药物,贴温灸膏,而不予再针,以养其气,取“陷下则徒灸之”之义。好转5例中经过半年后有3 例明显改观,2 例痊愈。


返回拓诊卫生资讯频道>>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 暂无评论,快抢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