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诊首页>卫生资讯> 慢病 > 糖尿病 > 连性功能都影响的糖尿病,从防到治20条

连性功能都影响的糖尿病,从防到治20条

来源:搜狐健康     发表于:2017-06-29 10:44   1357 次阅读 

连性功能都影响的糖尿病,从防到治20条_拓诊卫生资讯

每10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个糖尿病,剩下还有5个是将患上糖尿病的备胎。你说慌不慌?

一直以来,我们大多数人,包括超爱吃糖的视点君,都觉得糖尿病离自己还是蛮远的。早期没啥症状,对日常生活也没什么影响,而且毕竟年纪还轻,所以就不当回事儿,连买杯奶茶都会鼓起勇气挑战一下全糖的。

直到偶然看了中国糖尿病的发病报告,才傻了眼:

「我国成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是9.7%,处于糖尿病前期的危险人群占总人口的50.1%!」

什么概念?也就是说,每10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个糖尿病,剩下的大部分还是即将患上糖尿病的备胎。

这还没完,它不仅仅会影响日常生活,还会影响性生活……

1. 所以啥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身体代谢功能障碍而引起的慢性高血糖疾病,详细来说就是体内胰岛素的分泌或者降糖作用使不出力了。

糖尿病主要分为2种类型,1型是由于分泌胰岛素的细胞彻底毁坏致使胰岛素绝对缺乏,2型则是因为身体里的耗糖细胞,比如肝脏、肌肉和脂肪细胞对胰岛素的作用很不敏感。这时虽然胰岛素的功能是好的,但是那些耗糖细胞就是不听话,既不摄取血糖,也不把糖转化为自己要利用的能量,导致糖在血管里越积越多。

反正我就是不“娶”糖……

这么多的糖在血管里待久了,势必要出问题。持续高水平的血糖会导致心梗、中风、眼瞎、肾衰、神经系统和器官损伤以及其他严重的并发症。

而且别以为年轻就不会得病,任何年龄的人都可以患上糖尿病,而且它的早期症状十分隐蔽。

据统计,目前有1/3的2型糖尿病患者仍没意识到自己已经中招,这也就是为什么说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有1.1亿,却还隐藏着超过5亿的“前糖尿病”大军。

2. 早期糖尿病有哪些迹象?

刚刚说了,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程早期没啥典型的表现。如果非要说症状,那最常见的就是经常口渴。其他还包括口干、多食、多尿——有时每小时就要上一次厕所,以及异常的体重增加或减轻。

3. 发病时的症状

如果早期的那些症状你根本没注意到,那么随着血糖浓度持续飙升,可能会渐渐出现头痛、眼花和疲劳等表现。

4. 病情严重时的症状

鉴于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实在是太隐蔽了,所以很多2型糖尿病病人都是等到出现了非常明显的身体异常时才发现。以下的这些红色警戒征象就是糖尿病的典型信号:

? 伤口或褥疮愈合非常缓慢

? 频繁出现真菌感染或尿路感染

? 皮肤瘙痒,尤其是腹股沟区域

5. 糖尿病会影响性生活吗?

很遗憾,会的。「糖尿病管的还真宽……」

前面已经提到,持续的高血糖水平会损伤血管和神经。当然了,生殖部位的血管神经一样逃不掉。一旦它们受损就会导致性欲减退、难以高潮等问题。女性则还会出现阴道干燥,你懂的。

而且这也不是偶发现象,据统计,有近1/3的糖尿病患者都会多多少少出现一些性功能的问题。35%-70%的糖尿病男性患者会在一生中出现不同程度的阳痿。

6. 哪些危险因素本可以避免?

实际上,大多数2型糖尿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后天的生活习惯不良自己给作出来的。如果以下5条高危致病因素你已经占了大半,那可真要当心了。

? 超重,尤其是腹型肥胖

? 长期久坐,也就是外国人说的“沙发土豆”

? 爱吃大量红肉、加工肉类,高脂奶制品和糖

? 吸烟

?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异常

7. 哪些危险因素你无法控制?

当然,还有一些致病因素是你无法控制的,比如:

? 种族西班牙、美国黑人、本土美国人,当然还有我们亚洲人都是糖尿病发病的大户

? 家族糖尿病史 如果家中有父母或兄弟姐妹罹患糖尿病,那么你的患病概率就会升高

? 年龄年龄45岁以上是2型糖尿病的高发高峰

同样地,以上这些因素你占得越多,你患病的概率就越大。

8. 那些女性特有的危险因素

对女性而言,除了以上这些致病因素外,她们还具有一些独特的发病警示信号,比如

? 在怀孕时发生了妊娠糖尿病

? 产下体重超过8斤婴儿

? 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

9. 胰岛素有什么用?

在一个健康人体内,胰岛素的作用就是抑制肝脏产生葡萄糖,同时刺激内脏组织对已有葡萄糖的摄取,以及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换句话说,胰岛素的存在就像是我们过年回家要见到的阿姨妈妈。她们尽了一切可能劝我们这些组织细胞去社会里寻找另外一些游离的单(血)身(糖)狗,然后催促大家彼此抱团,将血糖们转化成能量(你懂的……)。

所以从宏观角度来说,这些阿姨妈妈也就间接帮社会清理了大量的单身狗,也就有了我们熟知的降糖作用。

整个过程大致就是,你吃一个馒头,胃和小肠负责将馒头里的碳水化合物吸收,再由肝脏分解成葡萄糖,这些糖被吸收入血的同时,会促进你的胰腺分泌并释放适量的胰岛素,胰岛素又能帮助组织细胞将血糖转化成能量利用,最终的结果就是血糖降下来了。

10. 2型糖尿病又是哪一步出了问题?

到了2型糖尿病患者这儿,组织细胞无法正常将血液里葡萄糖转化为能量,这也就意味着没被分解成能量的糖只能大量潴留在血管内。虽然胰腺是好的,也能分泌出足够的胰岛素,但组织细胞就是对它不敏感,无法正常工作,这种情况也叫作胰岛素抵抗。

还是用刚刚那个愚蠢的比方,无论老家的阿姨妈妈们怎么劝,咱们就是岿然不动,根本不考虑娶媳妇儿的事儿,于是社会上的单身狗就越积越多了……(啊,真是个糟糕的比喻)

久而久之,如果糖尿病患者不经治疗,那么胰腺也会跟着罢工,产生的胰岛素也就越来越少了。「阿姨妈妈:哎,你这个小伙子真的是没救了……」

11. 糖尿病怎么诊断?

既然是血糖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测血糖。血糖的测法也有讲究,主要有空腹血糖、任意时间血糖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中2小时血糖值测定,每一种测法都有自己不同的参考值。

此外还可以做尿糖测定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是葡萄糖和血红蛋白发生化学反应的产物,由于每时每刻血糖的波动可以很大,所以测个糖化血红蛋白就能看到过去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

此外,如果医生怀疑你分泌胰岛素的细胞也受损了,那么还能通过胰岛B细胞功能的检查来诊断。

12. 糖尿病患者怎么吃?

一旦被诊断为糖尿病,除了按医嘱定时吃药之外,最基本的还是要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

前面解释过,2型糖尿病产生的原因就是组织细胞无法正常利用碳水化合物来给自己提供能量。如果这时你还在不停吃吃吃,丝毫不控制自己的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的话,组织细胞就会承受越来越大的负担。

尽量保持每一餐摄入的碳水化合物的量一致,除此之外也要关注自己每餐摄入脂肪和蛋白质的总卡路里数。如果实在吃不准,可以问问内分泌医生或是营养师,他们常能给你提供一些饮食上的选择参考和食谱的推荐。

13. 别老坐着,站起来high

每天做些运动,比如适中的力量训练或者徒步,都能促进身体细胞对能量的需求,从而刺激它们对胰岛素敏感起来,增加对糖的利用,降低血糖。当然了,坚持锻炼也能同时帮你减脂,降低血压,保护心脏,大大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这里,医生的建议是,坚持每天做30分钟的中等强度训练,快走、慢跑、健身运动、甚至跳跳广场舞都是不错的选择。

14. 放松心情是关键

要知道,平日里压力大也是会升高血压和血糖的。很多人不知该如何正确缓解压力,甚至习惯用暴饮暴食来发泄自己的压力,这就很可怕了。

试试做一些舒缓解压训练,比如深呼吸、冥想,或是常与朋友、家人或有条件的话,与心理顾问谈谈心。如果你还是无法摆脱压力,请咨询专业的医生。

15. 什么时候要吃降糖药?

饮食和运动都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但如果光靠它们还是没法控制血糖水平,那么是时候增加一些口服降糖药了。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降糖药类型有很多种,比如磺酰脲类、格列奈类、双胍类等等。每一类型的药物作用都不同,有的能促进胰腺分泌胰岛素,另一些会帮助肝脏更好的降解碳水化合物,还有一些能延长胰岛素的作用时间。

总之,医生会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选择相应的药物搭配联合治疗。

16. 什么时候要用到胰岛素?

有些患者一看到医生给别人开胰岛素而不给自己开,心理就很不平衡。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需要注射胰岛素,搞清了胰岛素的作用原理,这点也就很好理解。

对于那些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缺乏的1型糖尿病患者,疾病早期就要额外地补充胰岛素。同样的,这种情况也会发生在后期的2型糖尿病患者身上。

此外,如果患者出现急性或慢性并发症,需要手术、妊娠或分娩,或者刚确诊时血糖就飙得超高,这些情况都需要使用胰岛素。

至于到底使用与否,最终还需要由医生定夺。

17. 谁适合用无胰岛素型注射药?

对于一些2型糖尿病患者,新型的无胰岛素注射剂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这种药物不是单纯地补充胰岛素,而是刺激机体产生胰岛素。

当然了,想要这种治疗方法奏效,首先得保证你胰腺中的B细胞能够正常工作。

18. 为什么监测血糖很重要?

糖尿病是个需要长期控制的慢性病,测血糖不只用于一开始的诊断,更多时候还用来观察血糖的控制水平。因此,使用血糖仪来测血糖也是很多老糖友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

至于测量的频率,需要视糖尿病病情、所用疗法和血糖的稳定水平而定。

一般的测量时间集中在早晨醒来时、餐后、运动后及睡前。

19. 关于并发症

如果糖尿病患者确诊后既不改善饮食,也不运动,药也不坚持吃,那么严重的并发症就会离他越来越近。

? 心血管问题

血糖控制不理想的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狭窄的概率很大。

血中的黏性物质会减慢血流,增加血栓的风险,还会导致动脉僵化,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动脉粥样硬化。由于糖一直在血管里随意流动,所以动脉硬化能侵犯到的血管可以大大小小说上一串。一旦血管堵住了,那么发生心梗和中风的发生概率自然就更高了。

据统计,2/3的糖尿病患者都有或多或少有心脏的问题。

? 糖尿病肾病

患病的时间越长,患者发生慢性肾病的概率就越大。而且,糖尿病肾病是目前肾衰的最主要原因,也是1型糖尿病患者的最主要死因。目前大约1/2的肾衰都是由糖尿病引起。

积极控制血糖、血压及血脂就能降低这种并发症的发生。此外,糖尿病患者最好每年检查一次肾功能,并严格按医嘱治疗。

? 视网膜病变

刚刚说到高血糖会损伤血管,除了各大血管外,一些细小的动脉出了问题也非常棘手,比如说眼底动脉。平时,这些细小的动脉小心翼翼地滋养着视网膜,不同于一些大的器官常由多根动脉共同滋养,这些小血管一旦出现问题,对应的供养部位就会直接缺血坏死,到了视网膜这儿就是直接导致失明。

它是目前20-74岁的糖尿病患者致盲的首要原因,上图所示的就是一位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出血。

? 糖尿病性神经痛

和血管一样,糖尿病对神经的侵害也能累及到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最常出现的症状就是刺痛、麻木、疼痛、针刺感,常常在在手指、手面、脚趾或足面部。

而且一旦这些神经损伤,就是不可逆的。虽然还有得治,但控制血糖还是避免神经进一步损伤的根本措施。

? 糖尿病足

对于严重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有时一个脚上不慎划破的小伤口,都会是最终截肢的源头。

神经的麻木常会让这些患者忽略脚上伤口所带来的疼痛,再加上终末动脉硬化让这些肢端部位的供血受阻,不但影响伤口的愈合,还会导致足部的溃烂和坏疽。严重者甚至还会因为严重感染而截肢。

? 牙齿和牙龈

要知道,细菌也是很喜欢吃糖的,所以高血糖还会引来更多的细菌在体内常驻。

其中,口腔就是它们很喜欢的一个地方,吃饱喝足的它们在牙上拼命繁殖,形成噬斑,导致蛀牙、牙龈炎、牙周病等一系列口腔问题。有些牙龈炎会损伤牙龈和骨骼,让牙齿松动掉落,从而进一步加重感染。

20. 糖尿病能预防吗?

说了这么多,想必你已经明白了,如果不加以控糖,糖尿病是足以致命的。但好消息是,只要及时改善饮食习惯,管住嘴、迈开腿,并坚持治疗,后续的这些麻烦的并发生都能够有效避免。

对于那些还没中招的“前糖尿病”人群来说,试试做到这5点,能让你的糖尿病患病概率减小大半:

? 饮食健康

? 每周坚持锻炼5次,每次30分钟

? 保持健康的体重(参考BMI值)

? 每年定期体检

返回拓诊卫生资讯频道>>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 暂无评论,快抢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