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诊首页>卫生资讯> 热点 > 廖新波:取消编制能使医生同工同酬

廖新波:取消编制能使医生同工同酬

来源:新快报     发表于:2016-08-09 11:40   1991 次阅读 

1-1F505215134354.jpg

图片来源于高图网TZ-LHZ

廖新波:取消编制能使医生同工同酬

国家拟对公立医院进行“去编制”改革;事实上深圳已饮头啖汤业内人士认为取消事业编制有利于人才流动和实现多劳多得

身份松绑、打破“铁饭碗”,对医生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或者是有利有弊?

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日前举行2016年度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在介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下一步工作安排时明确表示:“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

所谓“不纳入编制管理”,就是取消事业单位编制,但保留事业单位性质。在全部取消事业单位编制之后,未来高校和公立医院将会实行全员合同聘任制。据了解,目前公立医院有800多万人,高校有233万余人,该项政策合计涉及1000多万人。

经过连日来的采访,新快报记者发现,尽管意见不一,但不少医生对此项人事制度改革持较乐观态度,正如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廖新波所言,身份松绑,由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自由流动,是很多医生翘首企盼的。

现状调查

公立医院职工身份复杂多样 博士研究生通常有事业编制

“在我们医院,除非是博士才有编制,其他人员早已几乎全员合同制了。”杨志所供职广东省人民医院是广东最大的综合性医院之一,在他的记忆里,似乎从2004年左右,医院的用工形式就已灵活多样,如今院内职工多数手握合同。

在省人民医院官网公布的2015年用工形式与相应待遇须知透露,博士研究生(含8年制毕业生)招聘的,以事业编制招聘,观察期3个月,观察期每月3500元。观察期满,工资按学历、聘任职务套改并发放奖金,奖金按100%发放;硕士研究生(含7年制毕业生)、药、技、护理本科及大专毕业生均以合同制用工形式招聘,首次签订合同期三年,试用期3个月,试用期内每月2700~3000元不等。

公立医院聘用制推行的政策支持,最早要追溯到2002年。当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出台,当时一些公立医院编制有限而又面临扩张,人才需求量大,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医学系统、华侨医院、南方医院等几家省部属、高校附属大型三甲医院率先开始在招聘医务技术人员中试水聘任合同制。在这些公立医院医务人员里,国家合同制、合同编制、流动编制多种形式并存。

与广东省部属、高校附属医院一样,广州市妇儿医疗中心、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市属医院院内职工就向记者透露:“医生目前大部分仍然有编制,但护士等则大部分已无编制。”

2004年广州开始试水的合同制,给一些不断扩张规模的公立医院提供了用人的便利。

“我们医院,公开招聘的,博士以上学历,有编制,而其他人员,则签订合同,有的又不用。合同签订流于形式,院内职工分合同工、院内正式工、事业编制等身份。”某医院人事部工作人员透露,目前公立医院职工身份的确复杂多样。最重要的差别是,合同工要交社保,以后由社会养老,但在编人员不交社保,使用公费医疗退休后由单位养老。

改革样本

港大深圳医院取消编制医生年薪起点40万元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与多地依旧在探索“去行政化”路径不同,深圳市早已明确提出新建市属公立医院不再实行编制管理,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2012年,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投入运营。这家由深圳市政府投资,香港大学团队进行管理的公立医院,不再有“铁饭碗”:所有员工不再具有事业编制身份,医院取消行政级别。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长经董事会授权,负责确定医院的组织架构、岗位设置和员工聘用。医院在招聘人员时实行岗位管理,在核定员额的范围内,根据业务运营需要自主设置、增加或删减岗位。医院实行全员聘用制度,所有岗位人员均依法签订书面聘用合同,合同期为3年。

港大医院的薪酬制度充分体现了医生的劳务价值,医生的年薪起点是40万元,最高的顾问医生年薪将近100万元,充分体现了劳务价值和技术价值。深圳的做法是,去编制以后,首先保障待遇,特别是离退休待遇。新建的市属公立医院取消了编制,但新增了职业年金,通过年金机制保障医务人员的待遇。

权威访谈

广东省卫生和计生委巡视员廖新波:

“取消编制意义非凡!首先能够使医生同工同酬”

“取消编制意义非凡!首先能够使医生同工同酬,其次,也符合目前医院的发展。”省卫生和计生委巡视员廖新波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我们提倡医生走向“社会人”,编制会成为一个枷锁。现实中编制也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作为计划经济的体制下产生的编制,隐藏着大量的权力寻租空间,造成医生同工不同酬。

新快报:对于去编制,您如何看?

廖新波:编制过去就是为了拨钱,现在并没有根据编制来拨款,那它的存在就没有意义了。公立医院的发展,需要靠医院自身来提高实力,越大的医院,政府越有可能向他们拨款。更直接地说,现在都是以项目拨款为主要方式,越有实力、越大规模的医院,拥有更大可能性拿到政府的项目拨款;反之,越是小的医院,能力越差的医院,政府拨款甚至为零。但事实上,每个医院能够拿到政府财政拨款的不到10%,如此低的拨款与编制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编制本来是根据财政的财力来发展医院的规模,而现在医院的规模并没有在编制下有计划地发展,而是盲目地发展。从而造成在专科发展上完全处于一种市场状态,这与编制的财政拨款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所以他认为,现在医生的编制名存实亡,取消是大势所趋。

新快报:无编制后,如何吸引人才?

廖新波:从某个角度来讲,编制的取消会使得公立医院根据市场的需要去发展,按照市场规律去配置资源。至于市场能否配置得当,就要假以时日,拭目以待。既然政府不给编制,医院就会进入一个“无拘无束”的发展状态。各地政府要使医院办好,只能靠各地政府出台好的政策,而并不能单纯依靠拨款;有的地方是通过政府的人才引进政策,按照人才的级别进行补贴,这比我们目前的编制更加有效。政府如何有效利用资金去吸引更多的人才,去规划本地的发展,这与政府的投入与编制的多少没有任何关系。

新快报:医生是否会“趋利”,从而导致公立医院优质医生的缺失呢?

廖新波:这种观点是在大众计划经济思维下产生的。现在的医生并不怎么“值钱”,只是在医生这个平台上,多了很多“寻租”的机会,而不是体现医生劳动价值的表现。现在医生的价值也根据医院等级的不同而不同,这本身就是对医生、对医学的一种歧视。如果是正当的思维,比如一个主任医生无论在哪个医院,都应该是一致的,而不会因为编制而产生不同。去编外,将能更好地体现医务价值。

新快报:会否导致百姓看病更难、更贵呢?

廖新波:相反,没有编制看病会更容易,因为医生“流动”更容易,将使百姓更有机会看到好的医生;取消了编制可以促进医生的流动,会根据医院来选择自己适合发展的职场,或者哪家医院给出的条件更加诱人而作出选择。

新快报:医务价值充分体现后,会否看病贵?

廖新波:不仅不会加剧,还可能使优质资源参与竞争。另外,如果医务人员通过诊疗服务能体现价值,必然不会通过开大处方、大检查提高收入。如果没有价格扭曲,医院可以通过直接收取100元诊疗费的方式获得足额收入。但现在,医院只能通过向患者提供300元的药品(或设备检查)的方式才能获得100元的盈利,和前者相比,患者多付出了2倍的费用,医疗费用就这样涨起来。换句话说,如果医生能够通过医疗服务收费获得足够收入,而不是通过诱导患者过度消费高价设备检查和药品变相补偿,患者的医疗负担会显著降低。

广州某大型三甲医院:主治医生(合同制)工资收入

2016年6月,职务岗位津贴500元,奖金121元,物价补贴51元,月平均年终奖1225.9元,生活补助144.9元,住房补贴289.8元,房屋维修费441.99元,应发1811.59元,扣款:公积金820元,社保420元。绩效奖金:6000-8000元。

公立医院编制内员工还附带的待遇福利及政策:1.职称评聘和晋升;2.房改住房补贴;3.入户(编内都入户,编外未达到积分入户资格的如大专护士);4.退休待遇(有无职业年金差别);5.工资(有无全国工资差别);6.养老保险(事业养老与企业养老差别);7.交流(编内人员可在事业单位之间交流);8.调任到公务员机关单位(如副处以上可调任到公务员单位);9.干部保健待遇;10.其他福利,如工会福利,过节费等(大多单位发放标准对编内外人员不一样)

专家观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

去编制让医生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朱恒鹏认为,编制只是计划经济时代人事管理的一种手段,去编制化,主要是转变用人方式,让传统事业单位慵懒散现象得到改善,促进生产力有序流动,提高生产效率。去除编制,把跟编制绑定的待遇用市场化方式来保障,同样可以稳定和吸引人才(注意是人才)。

朱恒鹏表示,医生这种高度依赖专业学识和经验积累,高度依赖声誉机制建立信任的职业,最有效的治理机制就是个人自由执业基础上的团体自治。他认为,中国的医生群体、教师群体、科研人员群体长期缺乏自治和自律权利的结果就是丧失了这种能力,尤为严重的是丧失了这种意识,把自己的权利和自由交给了政府,同时将自己的责任也交给了政府,丧失了自己为自己负责的意识。而包括高校、医院在内的事业单位取消编制,实际上是为最终废除“铁饭碗”必须进行的改革,这样才能实现专业人才的自由流动,便于社会化的流动和管理。其实,废除编制制度,实现医生自由执业,医生失去的仅仅是锁链,得到的是自由和合法的“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医生观点:编制取消后大医院医生不会流失

有观点认为,编制取消后,大医院将会有大量人才流失,大医院的医生没有更多牵挂,会纷纷离开大医院到其他医院赚钱。这种可能性存在吗?

在某公立医院担任科主任的医学博士、资深互联网医疗观察者野夫认为,也许恰恰相反,大医院的、好的平台,将会吸引更多好医生。

“在当今医疗市场中,医院生存的根本只有一条,那就是病人。没有病人,医生和院长就得喝西北风,任何医院都办不下去。而病人看病似乎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惯,那就是只相信大医院。病人哪怕是只得了简单的小毛病,都不愿意到小医院看病。这使得大医院拥有绝对的垄断地位,没有任何其他的医疗机构可以与大医院相提并论。”野夫说,大医院目前的地位是长期以来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医生编制取消虽然是一个重大的变革措施,但对大型公立医院的地位是没有办法撼动的,于是大医院对医疗市场的垄断不会有丝毫改变。

野夫认为,编制取消后,民营医院和小医院可能会借机向大医院挖人。他们会开出种种优厚的条件希望名医加盟。编制一旦取消,医院的市场地位会更加明确,用人机制会越来越灵活,于是各路精英会轻易被医院接纳,由此便形成了所谓的“虹吸效应”。大医院不但不会失去医生,反而会使更多优秀的医生向大医院加速流动。

有此一说:完全去编过渡期需要42年?

据了解,此次改革将采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方式,即现有在编人员仍按照编制管理,等到退休、辞退之后自然减员,逐步收回编制,而新人则不再有编制,实行合同聘任制,在全部取消事业单位编制之后,未来将会实行全员合同聘任制。采取的是一种被称为“稳健”的做法。

如果从2017年开始收回编制算起,2016年招的医务人员还是有编制的,如果是医学本科毕业,年龄是23岁左右,现在实行延迟退休政策,到他们退休时,应该是65岁,其中工作年限有42年,这就是说,医院编制完全消失的时间至少还有42年。这42年过渡期就是医院编制不断削减、非编制管理不断上涨的过程。在这段时间内,编制和非编是共存的,是此消彼长的动态过程。
返回拓诊卫生资讯频道>>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 暂无评论,快抢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