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诊首页>卫生资讯> 中医 > 中医误诊的社会原因

中医误诊的社会原因

来源:互联网     发表于:2016-12-09 14:37   1513 次阅读 

55.jpeg

人类对自身机体功能与疾病的认识,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依赖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待自身健康的态度和对疾病的认识与医学发展水平和医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此外,疾病的种类、发病特点都与社会科学文化水平有直接联系。因此,从总体上讲,误诊也有一定的社会原因。

一、中医的人文基础逐步变化

中医学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总结,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中国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息息相关。在过去儿千年中,人们已习惯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但是人们对生命现象和规律的认识是与科学技术水平同步发展的,随着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人们的健康观与疾病观正悄然发生改变。

(一)健康观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医理论的影响,人们往往把生命与健康同自然界的规律联系起来,强调“天人合一"'"动态平衡”。认为人禀天地之气而生,人之所以健康是因为“德全而不危”,人之所以生病是“道德稍衰”。“阴平阳秘”是健康的标志,“阴阳失调”是疾病的根源。因此在疾病的认识上注重宏观的失调和调节,在整体上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忽略了疾病的定性和局部的病理变化。人们也曾经习惯于把中医的说理方法当作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唯一解释。但是,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开始运用现代分析方法认识疾病,注重局部的病理变化和性质。特别是现代科学手段的渗透,人们开始用定位方法来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再也不满足于“气机不畅”、“精血不足”之类的解释方法,而追求是不是肿瘤?是恶性还是良性?分化程度如何?病变究竟发生在肝、胃还是胰?等等。如对于“胃胱痛”,病人曾经一度渴望知道是“肝郁脾虚”还是“脾阳不足”,而今患者想知道的却是“胃炎”、“胃溃疡”还是“胃癌”。病人和社会对于医生(或医学)的要求,似乎并不过分,因为后者能较客观地反映疾病的本质和预后。但是,这种变化所带来的结果是中医学原有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基础正在动摇,中医的权威性正面临挑战。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西医学的分析、孤立的方法并不能完全解释人体的病理现象,许多疾病,如围绝经期综合征、神经官能症、老年性痴呆,甚至肿瘤,往往不能用单纯的生物模式所解释。现代医学正从单纯的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模式转变,但现代医学从局部到整体的转变与中医学原有的整体观念是有本质差别的。中医学文化背景的变化和病家对中医诊断结论的理解和认可度直接影响了中医诊断水平的提高。

社会科学文化的进步,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会使人们对健康的观念发生变化。人们不但希望没有疾病的痛苦,而且要求在心理上、机体功能上都处在良好的状态。身休稍有不适,在过去视为正常现象,现在也会主动去医院就诊,甚至没有什么病,也希望了解询问一些防病的知识。这种变化,促使人们有病早治,无病早防,使某些疾病在尚未出现明显的症状之时就被引起重视,这当然有利于早期诊断,减少和避免误诊。但是,患者毕竞不是受医学训练的专业人员,当他对自身健康的注意力过度集中而形成一种心理压力时,也必然对医生的诊断造成负面影响。当然,如果人们的健康观念陈旧,防病知识贫乏,又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或经济条件受限制,有病而不积极诊治,就会使诊断延迟。且自身对疾病缺乏应有的重视,也难以系统全面地向医生提供有关的病史资料。

(二)疾病认识水平的制约

医学理论的不断更新、对疾病认识水平的提高和诊断手段的进步,使过去不能认识的疾病很快就可以获得正确的诊断,大大减少了误诊。但是,随着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又会有新的疾病出现,而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只能在疾病发生之后,因此误诊这一临床现象将会持续存在。由此可见,误诊不仅仅是医生服务态度和技术水平的问题,还与社会的方方面面相联系。科学文化发展会提高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成为及时诊断的有利条件;相反,在疾病认识方面的陈旧观念和诊疗技术水平滞后,也会成为某些疾病延迟诊断和错误诊断的原因。此外,先进的诊断仪器也依赖于科学的发展。所以科学的总体发展水平对医学的影响是全面的、广泛的。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的。整体观念固然有其合理的内涵,但也阻碍了中医对疾病认识向纵深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学的渗透。使中医的认识层次停留在原先朴素、粗糙的水平。由于认识手段的滞后,使得中医误诊率的降低与中医整体水平的发展不相适应。最常见的例子是,早期便血、尿血患者在大便、小便颜色发生变化之前常被漏诊。消渴患者腺疮经久不愈,但由于其“多食、多饮、多尿”的症状不明显,因而原发病没被发现等等,都是认识水平低下所致。“中医现代化”曾一度想带领中医向现代医学模式靠近,但由于没有打破基础的理论框架和没有找到方法学的切入点,所以其产生的结果只能是中医的西化,而中医诊断落后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三)中医普及程度的限制

科学的普及宣传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科普借助现代宣传媒体,使得很多本来十分专业的问题逐步变得家喻户晓。医学上的许多防病治病知识已由专业化变成了社会化。种种普及性防病治病读物成了人们的良师益友。这些都是科学文化发展进步的表现,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大大提高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水平。以癌症为例,过去许多人不知道癌症是何病,如今不仅对癌症有了认识,而且还会根据自己身体出现的某些不适,主动地去找医生;过去人们谈癌色变,现在随着对癌症认识水平和治疗效果的提高,许多癌症病人能抱有乐观态度积极配合治疗。诸如这些,都是对疾病认识水平提高的表现和结果。这种对疾病认识水平的提高,在就诊时能最大限度地向医生提供有价值的诊断资料。这对减少误诊是有益的。在宣传健康和保健知识的同时,忽略了中医科普,即使在有关中医的科普宣传中,有较多的是中医药的某些方法对某些现代医学疾病的防治作用,但真正引导人们去认识中医病理生理的内容却微乎其微,久而久之使本身就有着浓厚现代科学背景的人们离中医的文化越来越远。广大中医医生在临床上也往往借助西医的诊断和病名向病人解释各种生理病理现象。于是,中医诊断的正确与否似乎也就无关紧要了,这对于中医诊断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更谈不上对误诊教训的总结。

(四)中医诊断科研与临床脱节
关于中医诊断的科研大致上有以下儿类:心四诊的客观化研究;@不同疾病的辨证标准研究;@证候客观化研究。随着各项先进诊断技术的运用和微观辨证研究的深入,许多过去依赖传统方法无法观察到的休内细微变化将会越来越多地被揭示出来,许多过去无证可辨的深层次的病理现象需要用中医病理学的观点重新认识,这对推动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实现中医诊断的客观化、标准化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中医诊断学是建立在中医理论基础上的独立学科,具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因此,开展中医诊断学的研究并不是单纯引进西医诊断学的理论,而是借助其先进的诊断方法,将其检查结果融入中医病因病机和证候之中。对此既不能操之过急,妄下定论,也不能永无休止地停留在观察与探讨之水平,而应当将微观辨证的方法及成果逐步科学地引入中医诊断体系之中,以确立其在中医诊断中的地位,推动中医诊断研究的深入发展。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诊断水平的提高得益于不断总结经验和科研成果对临床的推动作用,但中医的科研成果与临床诊断脱节,真正能得到临床各科认同对临床起指导作用的并不多,因此使中医的时代性和科学性受到置疑。部分中医工作者对中医科研失去信心,民众对中医诊断的信任逐渐消失。例如舌色仪的研制,目的是使中医对舌色的判断更加客观而有标准,但由于仪器操作远远较肉眼望舌复杂,而且中医舌诊的特异性不强,广大医生和患者都不愿意接受。再如冠心病、高血压病辨证的指标化研究,看起来似乎很“科学”,实际上由于屏弃了中医基本理论,其研究结果究竟是“病”的特异性表现,还是“证”的依据,始终存在争议。这些问题都不利于中医诊断水平的提高。

二、中医的特色优势没有发挥

中医学之所以能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与现代医学并驾齐驱,是因为中医学有其固有的特色和优势。但是,这种特色和优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技术力量薄弱
于百年来中医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师承带徒或“自学成才;,20世纪中医开始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但是在人才的知识结构、数釐与同级的西医院校相比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基层农村中医技术力量十分薄弱,有些人自身文化程度较低,学习中医只是凭手边的一两本医书,一边摸索,一边实践,对中医的理论一知半解,这样的人多必然影响中医整体队伍的素质。不可否认,许多人甚至还停留在“一根针”、“一把草”的水平上,整个临床过程充其量是一种“对症治疗",因此也就谈不上中医诊断。此外,中医药的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门户之见”和“论资排辈”的影响,整体水平提高不明显。

(二)技术队伍不稳定

尽管经过50年的努力,中医力量得到了加强,综合性医院有中医科,每个县都有中医医院,广大的中医工作者似乎都在为中医事业努力奋斗,中医正昂首阔步走向世界。但实际上,中医的技术队伍是很不稳定的,表现为一方面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中医人才流动性大、流失严重。留下来的中医有的则借着中西医结合的名义,从事西医的临床诊疗工作,中医病房里真正中医的东西微乎其微。技术队伍的不稳定必然带来中医整体诊疗水平的停滞不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中医医疗服务网点分布不合理,在医疗条件较发达的地区中医人才过于集中,而在广大农村中医人才较少。其次,是中医药相对便宜,所用的辅助检查较少,经济收入低,使得部分中医不安心于本职工作。中医队伍不稳定,行业标准难以建立,现代循证医学的大样本、随机的原则难以实施,这些因素对于总结经验、减少误诊都是十分不利的。

(三)中医学术断层

中医学不是一门单纯的经验医学,它有很强的学术性,历代医家对中医学的贡献主要是学术方面的贡献。所谓的中医学术是指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对疾病诊断治疗的理性总结。中医学术断层现象已十分突出,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对前人学术经验没有很好地继承,许多中医自身的优势没有发挥,对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规律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是中医药学术创新没有真正开展起来。尽管大量引用现代医学的手段和方法为中医临床、科研“服务”,但是脱离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内涵。如现在常见到的“西医诊断加中医治疗“实际上就是过去“废医存药”的翻版。由于中医的学术被不断架空,理论发展成了一旬空话,对于疾病的认识只能停留在原来的水平。学术没有发展,诊断水平就不可能真正提高,临床误诊率居高不下的现象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四)条件投入不足

中医诊断主要依赖于医生的逻辑思辨,与医生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医诊断与仪器设备关系不大,但是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原来的诊断结论,需要对疾病作出客观的评价。因此,中医诊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正逐步为人们所重视。同时,时代也要求中医医生应自觉接受现代科技新成果,借助各种辅助检查,提高诊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但是除了医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外,投入不足、设备条件落后也是制约中医诊断学发展的因素之一。相对于同级的综合性医院,中医医院设备条件较差,各种检查手段不齐全,不利于对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医学科学正发生突飞猛进的变化,如果不拥有先进的诊断手段,诊断的准确性必然受影响,这也是中医医院误诊率较综合性医院高的原因之一。

三、社会关系与管理制度的影响

社会关系是指构成社会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医学作为人类生命科学,必然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和影响,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这种影响将越趋明显。

(一)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是疾病诊疗过程中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患者是医疗活动的对象,医生是诊疗活动的实施者,医患之间的关系是医疗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主要方面,在诊断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医生了解病情,争取病人配合的关键。医生对患者具有深厚的同情心、责任感,服务态度端正,就会详细地询问病史,认真地进行体格检查,深入地思考,慎重地作出诊断结论。医生热情地对待病人,还能够更好地取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作为患者,也必然急于寻找自己可以信任的医生,主动提供各种线索,把既往病史或服药的感受等,甚至埋在心底的秘密及时告诉医生,这些对于诊断往往是十分重要的。这种医患关系就是正常的、良好的,它有利于正确诊断的确立。相反,如果医患关系处理不好,则病人不愿意主动提供疾病的有关信息,而医生不能主动收集临床资料,敷衍了事。这样不仅难以获得正确的诊断资料,还可能因此导致误诊。因此,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讲,不良的医患关系是误诊的一个重要因素。(二)中、西医关系

在我国大部分的医疗机构中,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三支队伍同时并存。在临床各个环节普遍存在着中、西医交错的现象。中、西医属于生命科学的两个不同分支,二者由于形成的文化背景、理论体系不同,而产生了临床思维特点和诊疗手段的差异。在临床工作中,西医诊断借助于现代生理学理论和理化检查手段,较为直观、精确,诊断结果与疗效预后直接相关,比较符合现代人的思维模式。而中医诊断与现代理化检查结合较少,较为宏观,其结论往往不能直接与预后和疾病发展演变规律相联系。传统中医诊断如“胃胱痛”、“咳嗽"、“泄泻”或“脾阳虚”、“肺阴不足”等难以给人对疾病的轻重有一个总的印象。正因为如此,许多中医在临床实践中往往对中医诊断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缺乏自信心,在诊断过程中主动借用西医诊断或干脆放弃中医诊断去追求西医诊断,有的甚至分不清中西医诊断的关系。

在部分医院中,中医处于从属地位,中医诊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现,中医诊断没有被认可,中医诊断有无、对错似乎无关紧要。中、西医的这种关系直接影响了中医诊断的确立及其准确性。

(三)医疗管理制度

一个医疗单位误诊率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同时还与其管理水平的高低、能否认真落实医疗规章制度有直接关系。落实各项医疗管理制度,在诊断工作中贯彻规章制度,是减少误诊、保证安全、预防医疗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相反,各项医疗制度松懈,管理混乱,则是产生误诊的根源。如门诊工作中的首诊负责制要求接诊医生必须对病人负责到底,从详细的四诊、辨证、立法、处方、用药,要求一环紧扣一环,做到理法方药一致,同时还要按规定的格式做好各项记录。只要每个门诊医生都能按照首诊负责制的要求把握各个诊断环节,就能有效地减少误诊的发生。又如住院病人的分级检诊制度要求患者在入院后24小时之内完成三级检诊,即病人入院24小时内,分别由医师、主治医师、主任医师询问了解病情,检查病人,确定诊断。执行这一制度不但具有集思广益的意义,同时通过三级检诊,可以互相弥补病史、临床观察及体格检查的不足和遗漏,而上级医师通过对下级医师诊断的修正和补充,既可以使诊断更加完善,又可以提高下级医生的诊断水平。此外,还有会诊和讨论制度,这些制度可以克服专科的局限性,对疾病的各种特殊表现进行系统全面分析。这些制度对千误诊经验教训的总结和诊断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在充分发挥自己传统优势的同时,可适当运用现代诊断技术充实和完善自己。电子计算机、电子显微镜、CT、核磁共振、B超、内窥镜、X线以及理化检验等手段的广泛应用,能够迅速、准确地对疾病的病位、性质、程度作出判断,弥补中医诊断学上的不足之处。但是,有的医院为了追求经济目标,过分强调仪器使用率,就可能对医生的诊断思维产生误导。同时,过分依赖仪器,还可能产生另一种不良倾向,当不同仪器检查结果出现矛盾或因等待仪器检查结果而造成诊断的延误。

(四)中医的社会地位

随着医学科学水平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要求日益增高,人们积极寻找各种途径,以求对自己的健康状态有较深入的了解,现代医学模式和医学检验中心应运而生。中医的社会地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过去几于年中,中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重大贡献,而在“回归自然“呼声日高的今天,中医药仍以其天然疗法的特性和毒副作用少的优势吸引了国内外的患者。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中医的理论和诊断的方法正逐渐被忽略。中医的地位并没有随着中药、针炎的普及而得到提高,人们普遍习惯了“有病上医院找西医”、“无病吃点中药保健”的观念。在卫生行政投入、医院的规模和效益、设备条件等方面,中、西医之间有天壤之别。甚至有的人对中医的科学性和诊断的意义提出质疑,部分中医工作者开始趋炎附势,掉过头攻击自己的老本行。20世纪是西方近代文化与科学在中国广泛传播、迅速发展的一百年,在欧陆文化中心论的影响下,在中医社会地位问题上至今仍有以下思想观念上的误区:①一提到科学,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只有还原、分析性科学,而没有系统、综合性科学,甚至以此认为中医不科学。②把传统片面地理解为历史的过去,一提到传统医学,便下意识地给中医套上落后、不科学的帽子。③口头上承认中医是科学的,是“伟大宝库"'实际上却将中医发展的愿望寄托在西医学术身上。形式上看,这是一个悖论,本质上讲,还是无视中医的特色与优势。④承认中医的治疗效果,只承认中医是经验医学,固执地把用西医的方法与标准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的验证、解释、改造,视为中医现代化的基本途径。⑤不承认中药、方剂的基本理论,把从中药材中提取的西医认为有效的成分作为发展中药的方向,视“中药西药化”为“中药现代化。⑥不重视中医发展史,不尊重中医自身的科学规律,用管理西医的模式来管理中医。⑦完全站在西医的观念上抹杀中医与西医科学内涵的本质区别,为“以西代中”制造社会舆论,对“西化”中医的做法听之任之。总之,这些误区都使得中医的发展面临新的困难,使广大中医工作者对研究误诊及其防范规律失去了信心。中医诊断水平得不到提高,这也是中医误诊的社会原因之一。
返回拓诊卫生资讯频道>>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 暂无评论,快抢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