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不能一“钙”而论,多发性骨髓瘤也许是背后推手
图片来自沙沙野
骨质疏松的危害想必很多人都有所了解,由此引发的疼痛、驼背、脆性骨折等症状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严重者甚至死亡。绝大多数骨质疏松都是和年龄相关的原发性骨质疏松,但是临床上我们也经常会碰到由于其他疾病而导致的继发性骨质疏松,如由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浸润影响骨代谢引起的继发性骨质疏松。那么什么是MM呢?它又有哪些危害呢?
MM是骨髓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MM起病隐匿,好发于50~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为骨关节痛、贫血、发热、感染、出血、肾功能不全、消化道症状(如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神经系统症状(如四肢麻木)以及骨质破坏等,容易被患者乃至医生忽视,出现病理性骨折甚至死亡。其中MM诱发的骨质疏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它是由于MM细胞引起了骨平衡失调而导致的。相对于原发性骨质疏松而言其症状更为严重,而骨质疏松常用的钙剂无法解除症状,相反可能导致高钙血症的不良后果。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鉴别MM和原发性骨质疏松呢?
首先,MM的病程短、疼痛较为剧烈,常使患者卧床不起,疼痛部位以脊柱、颅骨为多;而原发性骨质疏松则多见于高龄老人或绝经后的妇女,症状一般不明显,只有在劳累之后才可能使疼痛加重,四肢一般无症状,也没有压痛。其次MM患者很快出现其他症状,例如消瘦、乏力、低热、贫血等症状;而原发性骨质疏松一般不伴有此类症状。
当然MM的临床诊断还必须依靠影像学检查。X线是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价格较低,但缺乏特异性和敏感性;CT具有更好的空间和密度分辨能力,能够发现X线所不能检测出的溶骨破坏,同时还可以指导穿刺活检;MRI则是确诊MM的最佳影像学手段,相对前两者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能够显示脊髓和神经根的受压情况,预测MM的危险性,但是价格也相对较贵。这三种影像学诊断方法各有所长,互为补充,是“揪出”疾病“元凶”的重要工具。但MM的确诊仍需以骨髓穿刺检查为准。
综上所述,对以骨质疏松为首要表现的患者,在诊断为原发性骨质疏松前,需对临床资料进行全面分析,行相关检查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那么,MM引起的继发性骨质疏松又该如何治疗呢?
通常来说MM的治疗应该依托于多学科团队(MDT)。首先应由团队中的血液科医生积极治疗病因——即MM。骨髓干细胞移植结合化疗方案仍是目前标准的一线治疗方式。如果患者无法接受移植,可采用硼替佐米和来那度胺的联合治疗。我国目前已将这两种药物纳入了医保报销范围。另外,MM细胞对放疗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因此局部的放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放射疗法适用于早期无脊髓压迫、药物无法缓解的严重骨痛,同时可以预防病理性骨折。
对于出现了脊柱病理性骨折、脊柱不稳、神经压迫甚至瘫痪等症状比较严重的MM患者,就需要骨科医生进行手术治疗恢复脊柱稳态、解除脊髓神经压迫等。
而就MM骨质疏松治疗而言,在治疗骨质疏松的多种药物中,临床常用的二膦酸盐不仅可以延缓骨质疏松,还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的骨转移。当然治疗过程中还要密切注意血钙变化,如果没有高钙血症等明显禁忌,也需酌情给予一定的钙剂和维生素D3治疗。
骨质疏松作为一种常见病症,其背后的原因有时并不简单,MM常常披着骨质疏松的外衣肆意地侵害人们的健康,却往往“逃脱”了针对性的正确治疗。所以,千万不要轻视骨质疏松,更不能把钙剂当作万能神药,遇到骨质疏松的困扰,还是要去正规的医院找专业的医生及时就诊。
本文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医师董健进行科学性把关。
“达医晓护”供稿
返回拓诊卫生资讯频道>>
- 暂无评论,快抢个沙发吧!